司徒永富博士 - 幫得幾多得幾多
年前網絡上瘋傳一位「義載俠」的小巴司機的動人小故事。這位姓廖的司機之所以得「義載俠」的美譽,全因為他眼見區內的老人家眾多,他們每天都要花上幾塊的車費到酒樓飲茶,負擔不少。於是,他就主動免收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車資,以幫助他們「慳回」茶錢。
不少人可能以為這位「義載俠」是一位「已上岸」、揸小巴「過日晨」、生活無休的小巴司機,事實是他原來只是住在板間房,日賺200元而矣的長者。他對記者分享道:「每天又不是賺很多,如果免去老人家車資,收入可能會少幾十塊,但是這對受惠老人來說是莫大的幫助。」我內心由衷敬佩這位「義載俠」,不光是他不計較自己的需要,而是把他的乘客看待為真正具尊嚴和有需要的人,不是把他們看成生財工具的「貨物」。這位廖姓司機的為善,沒有太刻意,也沒有大道理,只是在工作中,多一點「便心」,對那些有需要的人,「幫得幾多得幾多」。我相信這司機一定是自得其樂的人,每天享受自己手所作的工。他把身處的世界變得幸福一點,因為他是「近鄰」的天使。
然而,現實一點說,作「義載俠」談何容易,尤其當活在匱乏和不理想的環境中,有時連自己也自顧不暇,又怎能輕易地作近鄰的天使。
在二戰期間,歐洲大部分壯丁都被送往戰場,為國執戈。有戰爭的地方必有死傷,在家的父母總希望盼得兒子報上平安二字。佐治就是其中一位奉命上沙場的戰士,在二戰剛結束,他便在戰地致電給雙親。
「爸爸,媽媽,我好想你!」
「兒呀!我們都很想你!戰爭結束了,快些回家吧!」
「爸、媽,我快回來了。不過,我在軍中有位好友,我能和他一起回來嗎?」
父母猶疑一陣說:「這……現在戰爭讓家境貧窮,恐怕沒有能力照顧多一個人了。」
「不過,我朋友很慘,在陣中誤中地雷,斷了腿,如果我不照顧他,他是活不下去的。」
「孩子,如果這人是殘廢的,我們就更不能照顧,因為我們都老了,又不是富有,真的無能為力。」
「好吧……」
在這個電話之後,父母就再沒有收到佐治的電話了。數月之後,父母收到軍中電話,說兒子在營中自殺。當父母到營中認屍時才發覺,兒子的右腳斷了,原來那回電話中他提到的朋友不是別人,正是自己。當他聽到父母對那殘廢朋友的厭棄,又不想為老父母帶來生活上的沉重負擔,他便失去了生存的意志,自殺去了。
故事中的佐治混淆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和對他朋友延伸的愛,因而輕生,故然不可取,但倘若父母的回應是稍為正面(例如:帶他回來再算),結局便絕對不一樣。
這使我想起一件關於德蘭修女的佚事。話說有天,德蘭修女正往巴丹醫院工作的途中,發現路邊有個老婦人倒在地上,看起來已經死去的樣子。德蘭修女走到那婦人的身邊,看到她身上有個傷口,上面有無數的蒼蠅正在上面咬著婦人的肉。德蘭修女看到後,馬上用手驅趕蒼蠅,為婦人療傷,並送婦人到附近的醫院,誰知醫院卻不願接收這位老婦人。德蘭修女卻不願放棄,她苦苦哀求著醫生,終於感動了那醫生,願意治療婦人,她還叮囑著醫生:「必須暫時留院,等脫離危險期,要找個地方靜養。」交待清楚後,德蘭修女才離開醫院,繼續她原來的工作。
細意想,德蘭修女為這位婦人做的事只是出於「便心」和盡力而為,但結果卻使人動容,隨了讓重病的老婦得到醫治,也感動了醫護人員。正如其中一位她救回來的病人說:「我一生人活得像條狗,而我現在卻能夠像一個人般死去,謝謝你!」
是的,只要我們願意每天成為近鄰的天使,敏銳於別人的需要,用「幫得幾多得幾多」的心情盡力而為,這個世界將會因著我們而變得美好。
資料來源: 司徒永富網頁